“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中国人自古就有春日放风筝的风俗,风筝的外形千姿百态,色彩斑谰。由最早的蝴蝶形状发展到孔雀、大雁、喜鹊仙鹤、蜈蚣、凤凰等等,除了娱乐,风筝还有什么特别的用途吗?

去晦气

很多地方清明节的习俗是放风筝,江南民间有说法,在清明那天把风筝放起来,待其飞远把风筝线剪断,风筝飞远,带走一年的灾祸与病痛。

有关放晦气的说法出现在古典小说《红楼梦》里。

李纨道:“放风筝图的是这,所以又说放晦气一乐,你应该多放些,把你这病根儿都带了去就好了。”紫鸦笑道:“我们姑娘越发小气了,哪一年不放几个,今儿忽然又心疼了。姑娘不放,等我放。”说着便向雪雁手中接过一把西洋小银剪子来,齐攫子根下寸丝不留,咯噔一声铰断,笑道:“这一去把病根儿都带了去了。”那风筝飘飘摇摇,只管往后退了去,一时只有鸡蛋大小,展眼间只剩下了一点黑星,再展眼就不见了。

曹雪芹本人不但是个作家,也是风筝专家,他自己出版过一本《南鹞北鸢考工志》,专门讲风筝的起源和制作技术,顺带着就写在《红楼梦》里面了。

中国古代,风筝一直有驱邪的作用,沿海地区瘟疫严重,每年清明这天,人们走出屋子,把灾祸的名字写在小纸条上,贴在纸鸢的尾部,放走邪祟与灾祸。

通讯

早些时候的风筝根本不是用来给民间百姓使用的,它是统治阶级的专属特权。

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太清三年,侯景叛乱,包围了京都健康,并攻破了外城。梁简文帝萧纲和众多官员被围困于台城,与城外援军失去联系。谋士羊车儿献计,让小孩儿制作了数十个纸鸢,然后把皇帝的诏令系在上面。诏书上写着“得鸢送援军,赏银百两。”

这大概是最早的纸鸢传递消息的记载,遗憾的是,也许是小孩儿风筝制作水平不佳,又或者是那天风不好,纸鸢被敌军捡到,简文帝没能等来援军,几日之内,城池就被攻破了。

唐代的风筝也常常被用来传递军事情报,唐朝将军张伾被叛军包围时,就曾利用风筝传信请求救兵的支援,他运气比简文帝好,援军看到了信,赶过来解救了危机。

《大唐狄公案》中也有狄仁杰用风筝传递军审文件的描述。这个时候的风筝制作水平已经非常高了,能“飞百余丈”,弓箭手的弓箭也奈何不了。

皇家娱乐

另一位跟风筝一起进入史书的皇帝是大名鼎鼎的北齐文宣帝高洋,据史料记载,高洋是北齐的第一位皇帝,生性残忍,严刑峻法,特别是在天保六年之后,他更加自认为功高盖世(其实就是发动180万大军盖了几百里长城),也就更加酷暴昏狂,任情喜怒。

高洋把囚犯囚禁在金凤台上。在庆祝佛教圣职授任的仪式上,他突发奇想,让囚犯制作“纸鸱”(鸱是一种凶猛的鸟,性格暴躁,骄横跋扈,不得不说暴君的时尚品味当真是独具一格)从金凤台出发,穿上纸鸱飞,能飞出城者免其死罪,高洋管这叫“放生”。

被囚禁者都急于求生,一个个从几十米高的金凤台上飞下来,但落到地上都摔死了。高洋抚掌大笑,深以为乐。陈凯歌《无极》当中空中飞人的桥段估计就是从高洋这来的。

晚唐时期,风筝真正进入宫廷,成为宫廷中许多游戏中的一种。帝王从民间调集制作的风筝更为精致,形制和装饰相比之前都创新不少。这时的风筝不仅能够白天放飞,而且也已经能在夜间放飞。赵昕编撰的《息灯鹞文》就记载了唐代太监在夜里把灯笼挂在风筝上放飞的情景。带着光亮的灯火在夜空中非常漂亮,贵族们非常喜欢这项活动。

宫廷风筝也推动了民间风筝的发展。五代汉隐帝时,李郊又将一种类似竹笛的装置安在风筝背上。放飞时,风灌入竹笛,竹笛就能发出清脆的响声。

编辑/杜强 文/王青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