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结束之后,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在浙江美术馆会议厅举行研讨会)

研讨时间:2019年6月25日下午

研讨地点:浙江美术馆学术报告厅

学术主持:董小明 卓鹤君

6月25日,由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中共舟山市委宣传部、舟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舟山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的“海风•王飚中国画作品展”在浙江美术馆盛大开幕。600余位艺术家、理论家、收藏家、媒体人和艺术爱好者“看见”了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大海,共同见证了一个充满传奇的艺术人生。

​ 开幕式后,主办方邀约国内重要的文化学者、美术理论家和艺术家代表举行了学术研讨会。在研讨会中,很多代表深切感受到了“执着”的力量、海洋的魅力以及不惧挑战的价值与意义,同时,与展出的作品所呈现的开放、包容的姿态一样,很多代表不同的观点所引发的的唇枪舌战让研讨会映射出学术的光芒。

杨亚儿(舟山市文联主席):谢谢各位老师抽出时间参加今天“海风•王飚中国画作品展”,我代表主办方之一的舟山市文联,衷心的感谢各位前辈、各位艺术家的光临,你们的到来给这次展览做了一个很好的学术支撑,我们作为专程前来协调本次展览的工作人员感到非常温暖。

这次王飚老师的画展,不单是王飚个人作品艺术成就一次精彩的回顾,同时也是我们“海风画派”这么多年来一直积累的丰硕成果的展示和呈现。舟山是千岛之城,大家知道,在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生活非常不便,但是,恰恰是这个时间、恰恰是这片海洋孕育了“海风画派”,所以说,王老师不但以海洋为灵感成就了个人艺术,也把海风美术的创作群体带了起来,对舟山美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当然,除了王飚老师作为舟山美术界领军人物外,舟山文艺工作者们辛勤耕耘,长期以来得到了包括在座各位老前辈,各位艺术家对舟山美术的关注支持,正是有了你们的关注、支持、呵护,舟山美术这棵小草茁壮成长,有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刚才董小明老师在开幕式上的发言,包括他与几位老艺术家的交谈、互动,他们跨世纪的友谊都给我们留下深切的感动——我们舟山人也会以此铭记,为更好发展海风美术而努力。最后,希望大家到舟山去指导,看看舟山新变化、新气象、新风貌。

董小明(深圳市文联名誉主席、艺术家):王飚曾经经历了新时期浙江美术事业复兴和振兴的阶段,在浙江山水画的创作领域,他迈出了很扎实的步子。王飚长期生活在舟山,在那个历史时期,海岛的美术事业由于有了像王飚这样的一批具有使命感和高度责任感的美术家和文化工作者,推动了舟山海岛美术事业的发展,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舟山海洋美术文化。王飚的美术创作以山水画为主,在那个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且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强烈的个人特色。浙江是传统中国画的高地,传统浙派山水画资源滋养着海文化的发展,滋养了“海风画派”,我希望舟山的美术界朋友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把画海的理念一直走下去,画到极致,画出精品。

今天时间宝贵,我们希望听到在座各位画家、理论家对王飚艺术的真知灼见,因为王飚的个案是新时期浙江山水画发展乃至整个中国的中国画革新和传承中都是一个比较有意义的个案。

卓鹤君(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飚比我大,现在的心态还是相当年轻,所以画出来的东西还是很有新鲜味。我常说,王飚的作品很有“盐味”,因为在我看来,展览的主题“海风”就应该是盐味,这一点他做的很好,他作品中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很好的学习。

中国绘画的传统需要传承,同时也需要创新,这是我们的职责。前一段时间,浙江美术馆举办了潘天寿的作品大展,一看不得了,很精彩。但是,那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审美,没有2000年之后我们给社会留下的当代审美,我觉得,只要像王飚一样认认真真去体验生活,认认真真感受生活,就一定创造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作品。

姜宝林(浙江画院艺委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王飚这个人非常聪明,他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从师范毕业后,无师自通,自学成才,逐步走上水墨画创作的道路上。他的画为什么有别人画不出来的新鲜劲?就是因为他没有过多的约束,画的是感受,画的是感情,画的是他胸中的大自然,这是他的聪明所在。正是因为没有经过专业笔墨训练的这个包袱,他画起来很自由,现在笔墨也成熟了,又保留原来那种气息、那种自由,所以这是他的过人之处!

此外,从历代中国画作品来看没有专门画大海的,大海的题材确实在中国画创作中的一个空白。王飚看到了这一点,身体力行,填补了这个空白,所以,我说王飚是浙江山水画界的一朵奇葩。

谢海(文化学者、本次展览策展人):艺术家举办展览原本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而对于王飚老师而言、对于舟山美术界而言,这次在杭州的展览意义非凡——在策划这次展览的过程中,我愈发地感受到懂得执着、选择执着,恪守承诺和不懈地追求梦想的重要性,同时,这个展览还承载着舟山美术界很多从事海风创作同行们的殷切希望,正是因为王飚老师怀抱带领舟山美术界站上美术创新至高点的远大理想,深耕大海题材40余年,下渔港、出远海、驻荒岛,群策群力,攻坚克难,才让海风创作群体有了如今的表现,生动诠释了执着于梦想的价值与意义,成就“海风画派”的诞生。

我在为王飚老师撰写的评论文章中提到,王飚老师是一位谦谦君子。我还提到,很多人看到王飚老师作品时不由赞叹不已,却很少有人知道:在艺术的灵气之外,他付出的是超乎常人的思考和实践,在他的作品背后,在他用自由的方式来传达艺术的感性和现代人复杂灵魂的画面里,还有一份属于艺术家的耐心。

​黄河清(浙江大学教授):我今天看了这个展览非常吃惊,吃惊的原因在于王飚老师作品中不仅仅有西方现代绘画的影子,我们还能看到他在中国传统绘画里往外突破和发展思考,他的作品已经不再是原先中国山水画的概念。在他的作品中不管是线条,还是独特的笔触做构成、做色彩、做效果,包括借鉴了一些西方现代绘画的平面构成的因素,都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表现力。

王飚老师还能吸收了一些前辈画家的精髓,博采众长,创造性地表现了舟山地区地域性。很多画家作品中所描绘的属性地域性不明显,而王飚老师地域性非常肯定,就是舟山地区,就是舟山的海。我觉得一个画家没有明显的地域性总觉得是遗憾的,住一个地方能够画一个地方,而且把地方的感觉画出来,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这是一个很值得肯定的特点。

杜高杰(浙江大学教授):毫无疑问,王飚中国画的当代形态给了我们强烈的感受。他自己讲自己是小草,其实,现在小草已经成为大树。我认为他的艺术创作根深、路宽、境界大、格调高,他的画丰富多姿,创意十足,使我们想到了中国画的精神何在?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的是什么东西?我觉得可以借助王飚的作品做一些深入的探索。我们所有中国画家去研究中国绘画的精髓肯定不能停留在表面的形态上,革新事实上才是中国画很重要的传统,在我看来,用笔千古不易、骨气是需要继承的,我们还要面对的课题是气韵生动如何继承,浩然之气如何继承。王飚的有气韵生动,有浩然之气,是因为他有识、有胆、有天分,这三条在王飚作品当中体现得很透彻。所谓识,表现在他文化领域的横跨中西;所谓胆,因为他敢于探索,敢于创造;所谓天分,这就难了,无论如何,我们没有办法跨越,但是王飚思想很解放,他能抓住自己生活的城市在艺术上大胆探索,所以他才会有今天的成绩。

池沙鸿(浙江画院副院长):王飚老师是舟山美术界旗帜性的人物,他和他的同仁们一起深入生活、潜心创作,促成并缔造了我们称之的“舟山现象”。王飚在很多年前就提出一个口号:一定要在画中间能闻到海腥味,能听到海的呼啸。在画里要听到声音和闻到味道,这是我以前没有听说过的,但是你去了舟山就会知道一到那个地方就能闻到鱼腥味,因此,我想说的是他们艺术立足点不是以前的艺术,而是他的内心和他的生活,这是最关键的。

以前我看王飚的画还不是非常理解,我到浙江画院工作之后,越来越觉得王飚的画高级,因为他很早之前就按照某种很独立的思维方法在走,画无形的东西,非常难得。王飚的画看上去很轻松,但一张画要画很长时间,觉得不行再来,所以好多人都说他是一个标准的完美主义者。凭心而论,画海这个题材非常难,但王飚把海的那种气息画出来,把海风味道画出来,的确了不起。

林海钟(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飚老师那一代人的作品在当时有一个风气,他们都对西洋现代绘画感兴趣,并从中吸收营养。王颷老师根据自己的生活创造出来海的作品,这是前人作品中不太有的,我曾经在舟山沈家门文化馆待过一年,到过朱家尖、普陀,那时候觉得海太美了,想尝试着画一些海的作品,但海太难画了,一直没敢碰。刚才开幕的时候,我看了王飚老师的画,非常震撼,他所面对的海、描绘的海,有些景象我看到过,大部分是没有看到过的,但确确实实又是我们所理解的舟山的海,我想,这与他对海的理解、是他长期待在海边才有这样的体会有关。王颷笔下海的景象有对海的敬畏,有的作品还很恐怖,他的画中有那种很洪荒的境界在里面,而且不知道这里面有什么东西。

王飚老师画的海是前无古人的,因为从古至今没有人这么做过,非常有意义。王飚老师这几年“隐”得很深,我来看他的展览,一个是这两年我也开始在画水,有渊源;二是想来看看我曾经待过的舟山,现在是什么样子,而我确实从他的作品中读到了。

尹舒拉(原浙江美术馆典藏部主任、艺术家):舟山画海的画家群体式微了——这是我对舟山画海40年来的感受。我曾经把舟山画海画家分成三大类,第一类是“海上派”,以王兆平为代表,从舟山画海起家,后来迁徙他地,转地不转型,还一直坚持以海为主要题材进行创作;二是渔港码头类,这一类比如说徐锋、陈晟,他们到北京、杭州等地学成归来后,有一种不同的角度看待自己的家乡,尽管他们对海没有像王飚老师和王兆平老师那样认识深刻,但他们能够很好地表现海上休闲娱乐和生活;三是守望海,典型的像王飚老师这样,几十年画海,我甚至能想起一幅画面:一个渔民坐在海边,叼着烟斗望着远处的大海。

王飚老师早年和现在的画海作品,我喜欢偏早期的作品。王飚现在画的很好,但感觉我们去海里还是要早点回来,到自己的海边,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我在想画海的作品应该让人家看到海,能够走出去,走得更远,想想海那边是什么,希望到海那边去,不畏惊涛骇浪,而不是回到自己的海边捡贝壳。当然,这是我个人的观点。

马波生(深圳大学教授):今天这个展览,我最欣赏王飚先生的精神:执着,40年做一件事情,够执着的了。但今天是一个高层次的学术研讨,我还是带着一个问题和各位专家、学者商榷:我觉得,我在今天展出的有些海的作品中没有看到海浪,没有看到辽阔的大海。大海在哪儿?大海应该是什么样的?王颷先生的大多是竖幅的,展不开,我认为没有把海广阔的一面画出来。中国人看海,海是动荡的,海是横向的,我没有看到。王飚先生画里的细节很美,格局很深邃,色彩也很丰富,但是我就是觉得这个海是展不开。我们都是画画的人,画画的人要讲真话,今天我认为王飚先生的画为我们这些画画的同行提供了很多可以参考的元素,这是好事,但是同样我们同行之间提出不同的观点甚至是批评的意见,也是好事。

张捷(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对于马波生老师说的,我是持不同意见的,我可以从王颷老师作品中读到惊涛骇浪,也能闻到海腥味。马波生老师说的更多是浅显的东西,很多人认为大海是茫茫无际、海天一色的,其实不然。我是海边长大的人,从小就知道什么是海风习习,什么是惊涛骇浪,王颷老师在海边生活了60多年,他更理解海的秉性,甚至是人生的起伏都沉淀到海里面去了,这一点在今天画展的作品里也能够感受到。

王颷老师用生命直接去触摸大海,用它有限的笔墨经验投入无限的生命体验当中,这才是今天展览中最可贵的属性。事实上,画海的人最后完成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生命过程的体验,所以,王飚老师的笔墨当中更多的是用自己个人心性、感观,用对自然感悟力、洞察力表达了生命的意义,这在当下的文化背景下弥足珍贵。一件好的作品,就像我们今天看到的一样,你看似轻描淡写,但是他内心对大海的感受深藏在作品之中,却让人一辈子难以忘却。

张强(四川美术学院教授、两江学者):在当代,专门画海的作品,逻辑上来讲它已经是商品画的范畴。但是,显然今天画展的作品不是这样,对绘画这个观念的理解不是我们今天视觉镜像的概念,马波生老师讲的是在飞机上看的大海,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文人心中的大海。更为重要的是,今天我们对绘画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我们原来不理解西方艺术怎么回事,经常把中国和西方对比起来。现在,我们终于知道,绘画不再是视觉的镜像,而中国绘画是借助书法的书写性,对物象是进行彻底颠覆的。如果王飚先生抽象绘画再往前进一步的话,就是抽象绘画,当然这也会让中国绘画、让王颷先生本人包括读者产生新的困惑,那么,我们可不可以换一个眼光来看,西方这些抽象表现主义画家,他们是不是就是我们所说的现代的中国书法和中国画?

我们从王飚先生中国画作品里,感受到一个80多岁老艺术家还能有这么深度的探索精神,这是这个时代的幸事。当然,特有的对象和地方性的局限限定了一些视野,这不是问题的问题被马波生老师提了出来,我觉得可以思考,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绘画观念如何在现在被重新评估,如何被提升。

郎承文(原杭州画院副院长):刚才马波生提出的问题,这个问题卓鹤君老师已经说了,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王飚做了他的事,他看到了海,他看到别人所看到的不一样的海,画出来了。王颷不是在画海,是画他自己,他自己和海是没办法分开的。他没有画出你想看到的海,他只画他看到的海,所理解的海。

我认为王飚作品好的地方在不被生活所困惑。现在很多人写生往往就是对景写生,王飚的海不是对景写生。王飚是海边的草,他不要去体验生活,他就在海边,就在生活当中,表现的就是自己的生活。王飚是从传统中国人的角度去看海的,所以看不到海的那一面,只看到海的一面,这是王飚做的事情。

金心明(艺术家):我自己感觉我们70年代出生的这代人还是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我们认为浙江山水画能够在上个世纪80年代取得那样的高度,就是全国的高度。那么,为什么卓鹤君老师、王颷老师等前辈的作品能在那个时代能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呢?我认为就是自由,从他今天展出的作品里,我依然能深切感受到这一点。

这个世界就像我们读到的诗歌那般,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觉得王飚老师就是一个在海边行吟的诗人,他“无家可归”,却把大海当成自己的故里。我能从他作品里体会到海腥味,重要是他的精神在大海深处,这个深处非常远,远到他用60多年时间才走到今天这样的气象——这真的是一个时代可以致敬的东西。今天,我们能够从王颷的作品中回到浙江山水画创新的原点筑梦,非常荣幸

王犁(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看了展览,我觉得王飚老师在这样的年纪还有艺术活力,这是我很惊诧的。因为画画的人是很容易退步的,毕竟,艺术的美丽和迷人就是未来不可知,这是我看展览后的体会。

我想提醒王飚老先生的是,您的画很年轻,但80多岁了,千万不要中计,大家把你推到“画海第一人”的高度,不让你画其他东西,这是可怕的一件事。王颷老师借助海来表达自己一种审美,是在画出自己,其实,王飚老师能够借助画海的审美和技术去画武夷山、画其他的山山水水,也能画好的。徐悲鸿画马是老百姓说说的,画马不是他最好的,千万不要因为展览的热闹,成功地把你推成“画海第一人”,这样有意义吗?我觉得,要借助画海画自己,画这个时代,丰富这个时代的审美,这才是每个艺术家的责任。最后我还要说千万不要中计,因为你的作品处处隐藏着“海风中飘荡的理想主义灵魂”。

​毛建波(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我是在调研浙江省农民画发展的时候知道王颷老师的。当时在舟山收获特别大,一下打破原来我对农民画的印象,因为舟山的渔民画很现代,后来我知道背后的推手就是王飚老师,可以说,王老师对舟山渔民画的推动是产生巨大作用的。

刚才很多专家、学者都谈到王飚老师画海,确实,浙江的舟山、温州、台州都是在海边,能很好表现海的题材、海的辽阔,应该王颷老师这一代人的贡献。吴冠中由于特殊的环境,更多强调形式构成等等,促成了他的成功,我想,如果他在一直就在中央美院或许就没有后来的绘画。同样,王老师如果长期留在杭州,在杭州学习,在杭州生活,或许就没有现在海风题材的作品,这是值得庆幸的。

我自己很喜欢王颷老师的真山系列作品,包括西域印象的作品,很有味道。为什么说有味道,因为这些山水不是真实的山水,却更符合真山,更符合人们心中的山。王颷老师的状态非常好,如果把这样的创作状态继续延续下去,我相信还会有更高的成就。

​魏新燕(原浙江省美术家协会秘书长):王颷老师与我因为工作的关系我们曾经一起搞过很多展览,所以,我对他的作品是相当熟悉的。相隔十多年又看到他这么多新作,我觉得不负岁月,而且进步很大。

我感受比较深的一点是,我没有觉得王飚的画有什么悲悯之心,我只感觉他的画很开心,很自由,保持了童心,就像是小孩子画画的状态。他的作品中,不管是现代的还是传统的,我都能体会到他的那种好心态,他能保持一个新鲜的点和画画的兴趣。这个年纪保持这种状态非常难得,我想,这与他心态年轻有关系,真的挺好,很高兴这些年来进步这么大。

么顺利(唐山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我在2014年的时候因为画的没有想法、迷茫的时候,去舟山拜访王飚老师,可以说,那次短短交流让我受益匪浅。今天的展览,又让我开了眼界。开幕式上,董小明老师和王飚老师在主持人的安排下有一个握手,大家一起见证了40年的承诺与坚守。当时,两位长者站在那里,我真是眼含热泪,我想,只有伟大的爱情通过40年的风风雨雨值得歌颂,没有想到这样的惺惺相惜、彼此信任的40年承诺,一样可歌可泣。

王颷老师不仅仅是画海的大家,他拿起笔来只能画海吗?不可能。只是说海是他的创作符号,是他的一个元素,是他一个艺术点。刚才大家都在说舟山,都在说浙江,我不在浙江生活,但我想这又自觉不自觉地降低了王颷老师的格调,他创造的是一种文化,一个地标的文化,而这个文化是全国的,不属于某一个地方独有。

邵连(南通市书法国画研究院院长):我要说的是,中国画除了要有江南丝竹,也要有狂风大海。在写意精神缺失的今天中国画界,功利主义对写意造成的破坏是致命的,而王飚老师作品直面生活,我认为是时代的一个标杆,对于中国画的健康发展是一种引领。

我是20多年前认识王老师的,今天见到他之后依然如故。80后,鹤发童颜,保持青春活力,我想,他一定有自己的养生之道,驻颜秘方。我想,一定是绘画滋养了他的身心,滋养了他的气质,所以他才能画出充满精神力量和精神气质的中国画。

杨勇(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王颷老师的作品我是第一次见,前几天,我翻翻画册没有觉得什么,今天去展厅看了一下,感觉不一样了,一个80岁的老先生作品中几乎没有重样的,新鲜活力非常强。而且他各个时间段不停地在变化,一种题材不断地有新花样去表现,不停在做新的样式,这很了不起。王颷老师玩的是心态,他把心态和天分彻底投入到绘画,为我们带来了完全不一样的画面,这是我们看展览时都能感受到的。

海不算是中国山水画中典型的题材,因为一提山水画,就会和江山、和卧游连在一起,而中国人一提海,觉得它是很危险的东西,没有办法卧游,也没有办法寄情。为什么王颷老师海的题材作品成为了我们今天感兴趣的一个点,是因为他在画海的时候不是单纯画海,而是在画人生,画人与自然,画天人合一,从而让我们研究他的作品时显得特别有意义。

​徐锋(舟山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作为王颷老师的学生,我主要讲讲王飚老师对舟山美术界、对舟山一些后学所产生的影响。王颷老师1973年调到群艺馆之前,舟山美术史基本上一片空白,我们没有美术老师。他履职后,到各个县、区发动业余作者参加创作,带大家写生和集体创作,参加全国、省、市各级展览。王颷老师对我们作品的评价,好的就是好的,坏的就是坏的,他是既讲原则,又讲原理,所以,舟山画家的作品拿出来,可能有些作品不是很到位,但审美上不俗。很多重要的展览前夕,王颷老师帮我们一起点评作品,甚至一起修改。记得20多年前,我到了群艺馆工作,要创作一张作品参加群星奖和第二届全国中国画展,最后就是在王颷老师的帮助下完成的。

这十几年,王颷老师已经不再担任舟山美协领导职务,但他还是非常关注舟山的美术界,一直和我们讲要完成各个阶段的创作任务。今天,王颷老师展览的任务完成了,接下来,舟山海风创作群体推出的任务才刚刚开始,我们任重道远,但我们一定会不辱使命。

​王飚(原舟山市美术家协会主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非常感谢各位专家对我的评价,董小明、卓鹤君、姜宝林他们对我说的好话,我还得听一听,他们在抬我。而今天有很多老朋友、新朋友讲的是真话,你们的观点,对于我而言都是很重要的,不管今天对我说的好话或者批评,我都是能够接受的。

有一点我想说的是,我在我的画册里最后一篇文章《与我画有关的两件事情》提到,画海起初可能是工作的使命,可能后来就变了,变成了我与海的对话,变成了寄情于海,因为我崇尚海的精神。我没有在高等美术院校读过书,但深深地知道坚守中国画底线的重要性,我是以中国人情怀,东方的文化,中国画的根本在与海交流,我希望我画的海还是属于中国画的范畴。我没有把自己变成一个海洋画家,因为我没有这个能力,只能在中国画范畴里聊以寄托情怀。这个情怀是小的,是大的呢,我也不清楚。如果我生命能够让我再画十年的画,可能还是沿着这个本性去画。当然,以后的画风也许是另外的面貌,但真正的本意还是这三句话,与海对话、寄情于海、崇尚海的精神。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