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人怎么喝茶?答案就在《长安十二时辰》
茶事,小中见大,见证着一个时代的文化变迁。越来越多的电视剧将符合剧情时代的茶文化搬上屏幕,从前不久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再到如今的《长安十二时辰》,我们都能从中寻找到关于茶的踪影。鉴于唐宋茶道有别,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长安十二时辰》里唐代的那些茶事。
茶,自神农氏起至唐代以前鲜有记录,多是民间作为中药或烹饪辅料而用。中国最早的百科《广雅》记载:“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灸,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这则记录说明在唐代之前就有了制作茶饼,加入调料的饮用形式,除了具备醒酒的功效,还可以让人精神抖擞,夜不能眠。发展至唐代陆羽的《茶经》问世,关于茶的生产、加工、煎煮、饮用方式和器皿使用才有了更详细的说明。
《唐人宫乐图》
《茶经·五之煮》提到:“凡灸茶,慎勿于风烬间灸,熛焰如钻,使炎凉不均。持以逼火,屡其翻正,候炮出培塿状,虾蟆背,然后去火五寸,卷而舒则本其始,又灸之。若火干者,以气熟止;日干者,以柔止。其始若茶之至嫩者,茶罢热捣叶烂而牙笋存焉。假以力者,持千钧杵亦不之烂,如漆科珠,壮士接之不能驻其指,及就则似无禳骨也。灸之,则其节若倪,倪如婴儿之臂耳。既而承热用纸囊贮之,精华之气无所散越”。《茶经·六之饮》提到:“饮有觕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痷茶。或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
灸茶
烤饼茶时不要在通风的馀火上烤,飘忽不定的火苗会使茶受热不均匀。要靠近火不停地翻动,等到烤出突起的像虾蟆背上的小疙瘩便离火五寸。当卷曲的茶饼又伸展开,再按先前的方法继续烤。如果制茶时是用火烘干的,以烤到冒热气为度;如果是用太阳晒干的,以烤到柔软为好。
晾茶
对于柔嫩的茶叶,蒸后趁热捣杵,叶烂而茶梗完整。捣好后在柔软的时候烘烤。烤好趁热用纸袋装起来,使香气不致散发,待冷却再碾成末。
槌茶
而《茶经·六之饮》提到的粗茶、散茶、末茶、饼茶是当时茶叶的四种形式,饮茶时用刀砍开,炒,烤干,捣碎,放到瓶缶中,用开水冲灌,叫做"夹生茶"。有的饮者会加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现在茶人看来,过多加入调料的茶难以想象,也难以下咽,在《长安十二时辰》中,李必侍茶也没有加入奇奇怪怪的调料。
罗茶
细心的茶友对《长安十二时辰》中,李必将茶碎末倒入茶罗子后进行敲击表示了质疑,为此陕西历史博物馆志愿者团队做出理解释。
唐时已有茶饼,在饮用之前先焙烤,焙去茶叶中的水汽,随后将焙烤后的茶饼碾碎,再将碾碎的茶碎末倒入茶罗子筛选出茶末(加茶末的方法依据煮茶方式而不同),最后煎煮。在剧中,李必将茶碎末倒入茶罗子后敲击了几下,是因为茶罗子中间有层网筛,敲击利于更好的下沉细筛。
煮茶
唐代煎茶法与宋代点茶法多有不同,想要体验唐代煎茶法的茶友,则需选一饼好茶,向陆羽、向茶道、向同饮者致敬。
七彩云南庆沣祥2019老班章古树春茶
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