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志坤的巧妙在于从商业角度切入艺术事业,他擅用自己的影响力平衡商业与艺术的关系。他坚信艺术本身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方式,越是不断理解,越能不断发现其中的深刻意义。

柴志坤,天弘控股董事长。

1996 年,年仅 28 岁的柴志坤出任房地产企业董事长。历经 23 载春秋,由他引领的天鸿控股已建立起现代企业管理体系,涉足房地产开发、社区服务、文创旅游、产业园区等多个领域。近年来更是向艺术事业进军,对中国美院、中央美院等一系列艺术机构和艺术项目发起支持。

柴志坤的巧妙在于从商业角度切入艺术事业,他擅用自己的影响力平衡商业与艺术的关系,同时将全球化的视野结合新科技落实到本地化艺术家和展览中,并孵化平台组织,积极发展关注艺术组织的合作伙伴。用艺术精神壮大市场力量,用市场手段实现艺术目标,相互滋养,组建共同繁荣的产业群。柴志坤坚信艺术本身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方式,越是不断理解,越能不断发现其中的深刻意义。

新媒体艺术是未来的趋势

2010 年,柴志坤因地产项目开发与中国美院产生交集,从此开始了与艺术的漫长缘分。而后,引进艺术家, 赞助中国青年油画展,组建文化艺术公司,一切水到渠成。柴志坤坦言,商业方面,“实际上,我那时也没有 一个很清晰的方向,一切都是顺其自然,顺着自己的性子和感觉。”随着项目的推进,以及越来越多的交流联系, 柴志坤有了更深刻的体悟:“确实,当我们能够消除一 些商业上的焦虑,对自己予以充分信任,不那么用力地试图控制,而是顺其自然,那么一切就会顺应自己的节奏自然发生。”在柴志坤看来,这种“自然”也是基于物质领域和精神领域的进步和发展,而这种发展又归结于人的愿望和好奇,对于未知领域的探索,带着想象力和一定思维力。

柴志坤由着自己的感觉和性子并不意味着随意投资自己不理解的事情,而是深耕其中,去理解,去思考。柴志坤做事有 3 条金科玉律:善意的出发点、积极的态度以及理性的逻辑。3 年前,柴志坤支持艺术家刘小东做了一个新媒体艺术项目:用机器画画。柴志坤津津乐道这个项目带给他的启发:传统艺术家也可以突破自我, 走进一个新的领域,在新媒体艺术中大放异彩。这个项目得到观众、画廊、博物馆等高度评价和一致认可后, 柴志坤确认,无论从商业角度还是学术角度,新媒体艺术是当下的潮流和未来的趋势。

2019 年 9 月 27 日 , 柴志坤参加艺术家王郁洋在意大利佛罗伦萨NOVECENTO美术馆的展览开幕。

项目的成功带给了柴志坤更多的底气和信心,他和ZKM(德国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共同创建了新媒体艺术基金,并担任主席。ZKM 在世界上享有独特的地位,它结合生产与研究、展览与活动、合作与文献, 不断回应着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及当今社会结构的持续变更。柴志坤的选择背后,无疑是有一颗想推动新媒体艺术发展的雄心和毫无保留支持中国艺术事业的真心。

不难发现,成功的人生都极其相似,将更多时间投入到创造和那些更重要的事情中。而后,随着时间推移, 那些你认真做着的事情会一环扣着一环发展,带给你无限惊喜,你会充满感恩,事情会越做越顺遂,越做越广阔。与此同时,那些外界的声音越来越无法动摇你的本心。

相比经济收益,目前柴志坤更看重做事情的意义。他说,新媒体艺术基金的主旨不仅仅在于收藏:一方面从学术的角度对新媒体艺术做梳理,另一方面这个收藏本身会变成教材,落实到文献,让新媒体艺术得到更广泛和深远的传播,从而启发人们对艺术的认识,推动创作和技术的进步。柴志坤眼里闪烁着光,越说越激动, “这个举动超越一般带有较强主观性的收藏。ZKM 首席执行官彼得·韦伯教授(Peter Weibel)称其为艺术与科学结合的第二次文艺复兴。”2017 年 9 月,大型国际群展“术问:真实的回归”(Datumsoria: The Return of the Real)由此拉开帷幕。由张尕教授构思并策划, ZKM、中央美术学院和柴志坤的新媒体艺术基金等联合呈现,并举办国际巡展。

2018 年, 德国卡尔斯鲁厄媒体与艺术中心(ZKM) 馆长

彼得· 韦伯(Peter Weibel) 带柴志坤参观中心的声音艺术研发项目。

那些真正有勇气有梦想的人,是停止空谈,敢于投入洪流,用自己的力量去真正做些什么的人。2018 年初,中央美院成立 100 年之际,柴志坤向中央美院捐献了 3000 万元人民币作为艺术基金,用于学院美术馆的改建。“央美的老师们确实是无私地推动中国的艺术发展,” 在柴志坤看来,一个企业或者企业家理所应当给予一些力所能及的支持,“其实我们投的这些钱,跟他们付出的努力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柴志坤坦言,他觉得中国艺术当代尚未建立特别完善的体系,但他愿意做出努力和贡献。他相信,美院对于推动中国的当代艺术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企业的价值在于其对社会有贡献

接触艺术的这些年里,柴志坤也潜移默化地被艺术影响着。艺术作品给他带来内心平静,更多时候让他超越了日常生活,改变对事情的看法。“艺术能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提供更多种的可能性,有些事你不会那么急功近利,有些事你不会再好高骛远。”

柴志坤笑言“艺术无价”,但另一方面,他并没有掩饰这背后的商业意义。他承认,中国的文化企业不是都发展得那么好,尤其在当代艺术领域,中国的商业化、市场化程度比起欧美仍有一定差距。“如果我们能够为推动这件事情去做一些贡献的话,其实文化公司的发展, 将拥有更好的环境,或者更好的资源去支撑。”

这时,你能清楚地知道,站在你面前的这位不愧是28 岁就做董事长的企业家,他有着长远的目光,以及清晰的商业逻辑。他愿意冒着风险去做市场的培育者和教育者。柴志坤坚信,企业的价值在于其对社会有意义和贡献,只有你对社会贡献价值之后,才可能获取商业利益。“在这个贡献的过程中找到商业模式,社会会给你反馈。如果你说我这个企业的价值是挣钱,那你对社会没有意义,没有价值的话,你也就挣不到钱,我觉得大的逻辑是这样。”柴志坤认真说道,“收获来自付出。”简单几个字,带着如此质朴又有力量的价值观。

柴志坤觉得中国艺术当代尚未建立特别完善的体系,

但他愿意做出努力和贡献。

经济与管理教育背景的柴志坤对艺术有着独到的理解。艺术和商业就像鸟儿的一对翅膀,在现代社会里相辅相成。在柴志坤看来,毫无疑问,艺术有着极高的商业价值,但这种商业价值的判断需要有经济层面的生态去支撑。这个完整的生态包括商业机构、学术机构,比如画廊、博物馆、美术馆、学校、基金会,也要有政府的支持,群众的认可,以及艺术家的参与。这样的生态才是既有商业价值,又能推动艺术本身的发展。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柴志坤惊喜地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当代艺术,不仅仅是附庸风雅,而是真的开始关注未来,关注人内心的真实感受,寻求一些精神层面的更高追求。并且在政府层面对于艺术文化生活、艺术事业都给予越来越高的重视。“这个对未来社会的进步,会是非常正面和积极的,这也是艺术的价值。”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国际上的顶级艺术家和一些顶级的艺术机构,都越来越关注中国,愿意在中国开展他们的事业,这些在柴志坤看来都是非常积极和正面的信号,他觉得这些会带来中国当代艺术一个更快速的发展。

2019 年,艺术家安尼施· 卡普尔中国大展开幕当天。

从左至右为:柴志坤、安尼施·卡普尔、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

趋势和未来都是光明的,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先行者和参与者,每一个人去付出和改变一些东西。“伟大的事业,其过程都不是一路快乐的,而是艰辛的,但这也是这个事情的意义。”柴志坤笑起来,“这个事情刚开始,不能够太着急,你不可能说我期待着它在什么时间,就出现什么结果,有可能我们奋斗了很多年,它还没有出现预想的经济上的结果,甚至于说社会影响的结果。但一旦你认定了它是有意义的,你就要去做。” 柴志坤再次强调。

“付诸行动,只有做起来,尝试了,才知道这个事情行不行,好不好。与年轻人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