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拍”背后,你所不知道的心机与利益
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习惯「时尚街拍」这件事的?把时尚和街拍两个令人尴尬到不行的单词结合在一起,却还能让人朗朗上口,且影响了现今的时尚景象……
首先必须说明,文内讲的「街头造型」(Street Style),并不是现在风行全球,我们已经熟知的「街头风格的造型」,而是风格不限,源于「街头行人穿着的服装造型」,记录下这样的街头造型,就是街拍的目的。
「街拍」的进化是一件诡异的事,它已经从举办时装周最为合理的附属活动、先锋杂志上面所做的专题内容开始,变成一种独特「语汇」、「仪式」的存在,甚至成为暗讽戏谑的对象。现在依然如此,如果你参加了一场热门品牌的服装秀,你都能看见百花齐放——或是说群魔乱舞的样貌,一群人穿着奇异夺目的服装,聚集或游荡在会场外,等待摄影师按下快门。这个情况甚至成为了一个全球现象,当然也发生在我天朝的各大城市时装周中。
整个「时尚街拍」的现象始于1970年代晚期至1980年代早期,当一位New York Times的摄影记者Bill Cunningham骑着他的单车,拿着相机在纽约市里捕捉街上的行人和他们所穿着的服装:那些最「真实」的样貌。
Bill Cunningham
而第二阶段的进化现象,则在2000年初期。摄影师Scott Schuman开始拍摄穿着时髦的都会男女,并把照片放上他的网络日志(Blog)——The Sartorialist。过了几年后,Schuman了解到最「有味道」的街头造型,并不是时装周新闻头条上那些设计师或者明星名人们,而是那群低调、幕后工作的人物——编辑、买手、助理、学生——他们能够把那些先锋或者前卫的服装,搭配出「毫不费力」的日常平和感,而且令人引起共鸣。
接着,Schuman的The Sartorialist、Tommy Ton的Jak & Jil等博客,还有一大堆模仿他们的网站和博主,都把注意力放在这些原本低调的业界人士们身上,他们的穿着造型不断被报导、关注,如果你经历过2000年代中期、你喜欢衣服,你会使用网络,你就不可能忽视掉这个现象。然后,很自然的,这些人变成了网红——或者名符其实的「类名人」。接着,「街拍」变成了一件大事,人人都想挤进这个秀场外的露天派对。
Anna Dello Russo
但这样的情况不只发生在女装上,在2000年晚期,网络兴起了一股#Menswear风潮,透过街拍摄影师捕捉、会场外的业界男士,成为一众在网络上载浮载沉,曾经以为一辈子只能穿西装、研究衣服很不男人(或是正在找寻自我风格)人们的造型标竿,这些平衡在正装与休闲间的男装潮流,甚至填补上了当时Streetwear尚未全球爆发的空窗期。
于是,「街拍明星」成为了一个可行的职业跳板,只需看看那些现在仍不断被潮流媒体提起、我们所熟悉的名字:Nick Wooster、Eugene Tong、小木“Poggy”基史,都是透过街拍让他们多年的业界经历被更多人看见。而他们现在依然活跃在幕前:Wooster与Nvy by的合作、Eugene Tong与Public School、John Elliot的合作关系,还有Poggy代表UA & SONS的各种产品、合作不断,那顺风顺水的运势。
甚至还出现了专门取向的经纪公司,为这些「街拍明星」们处理品牌合作的相关业务,各种品牌开始看向那些「类名人」的影响力与市场,同时也找来街拍摄影师,企图为他们的广告大片拍出最不广告的样子。
但只要一个事情上升到了现象级,就会有反面声音出现,好比一个未具名英国人发起的Twitter帐号:The Sarcastialist,不但名字玩转了Schuman的“The Sartorialist”,也不断放上街拍照片搭配稀松平常的日常文字作为讽刺。
又或是在2014年,线上杂志The Bold Italic制作了一个特辑,名为「真正的街头造型」(Real Street Style),让街道上的物品(防火栓、交通标示、烟屁股甚至是一坨翔……)穿上了经常出现在街拍型人身上的服装……
与此同时,一众年轻摄影师开始企图夺回街道,他们回归到纪录摄影的拍摄手法,表现最原始且真实的街道面貌,被摄者通常是真正的「一般人」,而不是那些身高腿长、年轻貌美的人们。
Photo by David Luraschi
一样在2014年,另一层面的反动也开始发起,所谓Normcore:反时尚的概念,开始被时装人士们作为一个时尚语汇(很讽刺,对吧?)原本意味是「以身为一般人、与他人无异而自豪」、不强调「造型突出」的思维,反而被时尚媒体、业内人士们拥抱,并解释为:「穿上普通、基本和经典的单品」,会场外从争奇斗艳,变成一堆灰白黑色调、洗水丹宁裤、棒球帽和Stan Smith的球鞋。除了信奉Fuccboi教条的信众依然高调晒背、晒Box Logo之外,「类Normcore」的造型让这些业内人士一眼看来与一般人无太大差异。
Menswear的风潮褪去、一众专注男装的媒体关闭、街头风格获得了更多人的喜爱,当然还有更直接的信息传递渠道——Instagram、Tumblr的兴起与广泛使用、博客的式微,加上前面说过的几点,都让曾经爆发的「街拍热潮」大不如前,甚至渐渐消失。这也是时势驱使,毕竟当你能透过一个关键字就找到几千个同好、几万条相关信息,甚至能够直接和你喜欢的街拍之神互动、窥探他们的日常生活后,光是看看穿搭,好像就不是那么吸引人了——更多的是,你现在不需要透过他们来告诉你:「衣服该怎么穿」了。
尽管如此,在风潮退去后,这些街拍名人们仍是最大得利者,并且持续拥有一定的影响力。看见许多人义无反顾的也在球鞋外穿上Eugene Tong近期爱用的Nike Dri-Fit袜子,我想,我必须重新思考上一段说过的最后一句话了。
至于「街头造型」与「街拍」发展至此,是否已经过于肤浅、丢失了它最初的真实性?Refinery29的造型总监Connie Wang认为把「纯粹」两字放到时装世界中谈论,就已经是个虚假的行为。「当你为了穿着考虑的时候,你就是为了被接受而穿。」她说,不管是为了被路人、你微信朋友圈的500个好友,或是时装周场外的摄影师们接受。「这是时尚,每个人都在Copy某些东西。」
你可以从以下各渠道找到我们:微信公号里有我们固执的劳模潮编写的深度文章;IOS应用商店里有全公司吐血劳作的潮牌电商平台;如果你是潮流老司机,估计微博早就关注了。
微信公众号:xfenzi1
微博:X分子
APP:X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