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非:这个时代的爱情
农历七月初七,传说中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不知何时开始成全了中国的有情人。每个人都需要爱与被爱,却不一定有幸遇到真爱。当我们谈论爱情时,其实在想些什么?在极易焦虑的信息时代,我们内心的真实需要又是什么?此次我们邀请到《非诚勿扰》主持人孟非,出生于质朴的70年代,经历过纯情的80年代、激荡的90年代和飞速变化的信息时代的成熟男人,当他谈论爱情时,也许会因为各自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深刻观察,而格外通透和犀利。
在主持《非诚勿扰》节目的6年中,孟非为国内外无数青年男女牵过红线。他见过啼笑皆非的欢喜姻缘、也见过浪子回头的感人深情,有过赞美、有过思考、有过争执、也有过感叹。作为一个阅人无数却保持冷静思考的的成熟男人,他对年轻语境下爱情的观察格外深切——爱情的标准是什么?何为幸福的婚恋?每个人都有机会遇到真爱吗?在聊起有些缥缈的关于爱的话题时,我们更多感受到的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的年轻人在情感上的彷徨与抉择。
有人说在幽默之外,孟非身上具有一种同理心和悲悯情怀,而这也是当今电视媒体最为稀缺的精神气质。
《芭莎男士》:前不久,英国著名演员伊恩·迈克莱恩(IanMckellen,电影《魔戒》甘道夫扮演者)来到上海人民公园相亲角体验中国式相亲,手里的白纸上写着:年龄77岁,住在英国,剑桥大学毕业,伦敦有房。在中国,男女相亲列明条件是现实的存在,那么婚恋态度和社会发展有关系吗?这种“势利”的爱情观是否会随着价值取向的转变而有所改变?
孟非:我们总是简单化地描述——当下是功利的,是世俗的,是物质化的,过去那个年代多么单纯。现实是这样吗?不是的。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女孩子找对象喜欢找解放军,为什么?解放军干部的工资是普通人的两倍。那个年代,为了返城而找一个城市的人,不管是找一个城里的姑娘还是小伙子,就能农转非。为返乡返城,找对象有那么多跟命运有关的条件,决定着或者影响着那个时代的婚姻。你能说那个时代的婚恋态度就特别纯洁吗?婚恋条件只是每个年代表现出来具体的内容和方式不一样,但都反映了影响着我们物质生活条件的那些东西。可以说这么多年来,在中国人的婚恋里面,这种现实的条件一直影响着我们的婚恋。中国有个成语叫“门当户对”,从我们的文化里面就看得出来。虽然婚恋态度有国家国度的区别,也有时代的区别。但我不赞同的一种说法,就是当下中国的女人有多物质,必须有车有房,房子有多大她才嫁。还有的大城市女孩的家里提出来,有房不能有贷款,房产证上还得写上我家闺女的名字。虽然看似可以势利到这种程度,我仍然不认为只是当下这些年婚恋才列出这么清晰的条件。
《芭莎男士》:在这些年的工作过程中你接触过来自全世界各地的女性,她们的生活工作环境和文化教育程度都不同,这些会影响到对她们爱情的认同差异吗?
孟非:会的。来自不同家庭,不同国度,不同的宗教文化教育和家庭背景的人,在婚恋问题上的价值观,如何选择伴侣区别非常大。婚恋态度从根本上和一个人的教育程度和家境有关系,和当下我们国家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关系。居住条件、子女念书,能不能出国?这些生存压力一直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在节目中看到更多来自欧美国家的外国人,在他们的婚恋里物质内容非常非常次要。据这么多年的我的观察,他们最看重的是性格,爱好,能不能聊到一起等等。
《芭莎男士》:在节目中有很多类型化的嘉宾,那么归纳起来,爱情是否也可以归类?是否也有几种当下具有代表性的爱情观?
孟非:很难做这种归类,贴个标签是件容易的事儿,比如物质女,凤凰男,单身妈妈。我们在碎片化的文化背景下喜欢这样做,也特别简单。但是人那么复杂,没有谁是那么轻易的可以用一两个关键词就概括了。所以一直以来我也从没有做过类似的归类。如果你在电脑上要做大数据的选择,进行已婚、未婚、城市、农村的分类,很容易分出来,但是从人的爱情类型上,很难做这种分类。
《芭莎男士》:恋爱中的女人经常强调安全感,男人也需要安全感吧?你认为在恋爱和婚姻中,所谓安全感代表的是什么?对于男人和女人来说,安全感的意义相同吗?
孟非:男人有男人需要的安全感,女人有女人需要的安全感。安全感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义。对于某些女人来说,男人在北京五环之内给她买一套房子,写上她的名字,她觉得安全了。而对于另外很多人来说,这样就安全了吗?我想可能不是。有些人爱情长跑了很多年,两个人相爱,但没有一纸婚书。对有些人来说有没有这张纸无所谓,但有的女人说它太重要了。我经常听到很多女人说男人长得太帅了,她没有安全感。同样女人长得太美了,男人的感受不是也一样吗?如果娶的老婆像维密超模一样的漂亮,我也觉得没有安全感。同样在物质上也是,穷的你不想要,那么王思聪可以吗?你觉得自己有安全感吗?你缺什么、你在意什么、和对方有那么大差距的时候,你都会觉得没有安全感。不同的人有没有安全感来自不同的方面。比如一个三十八、九岁的女人还没有结婚,她会对年龄特别敏感。而对于年轻女孩来说,就没有这种担心。而对于一个从农村到大城市来要改变自己命运的,可能她的安全感在于有没有房?有没有户口?领不领证?这些都是她最基础的条件。所有的没有安全感,都来自于你自身的条件和另一半的悬殊。
《芭莎男士》:和60后、70后或者80后相比,现在的90后年轻一代环境更优越,生活在城市里的他们没有经历过物质匮乏的困苦年代,心态更为开放,那么对于处于移动互联时代的他们来说,恋爱是否也会更容易?成功率会更高吗?
孟非:60后年长的一代曾面临能不能吃饱的问题,而对于70后比如我,童年已经不存在这种记忆。今天我们的物质优越了很多,物质条件极大的丰富了,但是当下有没有面临更残酷的问题?我们这个年代物质条件那么优越,所以带来了攀比。过去所有拿工资的家庭都差不多,大家在一个单位上班,住房,交通,饮食,什么都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比的。而今天的年轻人,他们的物质条件很好,但是他们面临的新的压力就是我们贫富差距的加大。对生存空间带来这么大选择,生活差异那么大的情况下,攀比造成的心理压力比过去大得多。每个时代都有属于那个时代的压力,不是我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好了之后,选择婚姻更容易。真的不一定。
《芭莎男士》:那么你怎么看待90后年轻人的恋爱方式?在网络时代,那么多社交软件令每个人和异性接触的机会在增加,相识越来越容易,这种情况下是否获得爱情也更容易?
孟非:相识的机会是增加了,但是并不能决定和提高成功率。关键是,我们怎么界定成功率?作为男人,当我们认识的女孩多到一定程度之后,选择结婚更不容易。这种多选可能是新的矛盾。过去我们一辈子也碰不到几个女人,于是父母,叔叔阿姨给你介绍一个,差不多就行了,那么我们结婚吧!而现在女人可以认识那么多男人,男人可以见识那么多女人,但是跟谁结婚呢?其实是给选择造成了更多的困难。当你获得爱情容易了,失去它也很容易。在网络空间谈爱情,获得和失去都容易。而让婚姻有更多选择机会的时候,反而增加了选择的困难。
《芭莎男士》:作为一个经历过婚恋也为人父的成熟男人,对于自己的父母、妻子、女儿所代表的三代人,你认为他们对于爱情的看法会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孟非:我父母是北京广播学院第一届毕业生,中国电视第一代人,他们是同班同学。后来离异,我能从他们身上看到那一代人,那一代知识分子所经历的爱情。我结婚要孩子都挺早的,也会有代表那个年代的爱情特征。现在到了我女儿的恋爱年龄,她的想法有我能理解的,也有我完全不理解的。我觉得关于爱情,代际的区别没有那么明显。如果一定要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做一个代际区分的话,我认为可能1976年是个分界线。在这之前,不是你喜欢我、我喜欢你就可以结婚了,还要组织上同意,我们才能结婚。这是那个时代特有的、其他任何时代都不可能出现的非常荒谬的婚恋特征。而当改革开放之后,我们生活中特别本质化的差异消失了,中国人的生活恢复到正常状态,从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2000年到现在,除了我们的生活物质条件还有差距之外,其他区别都不大。互联网时代带来的影响只是我们交友方式、获得爱情的方式和异性交往的方式有所改变,出现了技术层面的差异化。但是对于爱情的非常本质的东西,心灵感受,幸福感,婚姻能给自己带来的改变,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时代的确在变化,但是爱情和婚姻的本质是没有变化的。
《芭莎男士》:两个人是否愿意牵手的背后,是生活态度、生活方式乃至人生观、价值观的选择。几乎经常能在你的节目中能看到不同话题引发的对于爱情的讨论,这也是一个引发思考的过程。那么你认为这种讨论的意义在哪里?
孟非:这是《非诚勿扰》节目的一部分价值。我们不是作为娱乐消费,而关心的是普通人的命运,一个女孩跟谁好了不跟谁好了,谁跟谁结婚或是不结婚?这是这个节目的吸引人之处。它关注的都是普通人的命运。这个女孩不跟男嘉宾牵手,是因为什么原因拒绝的?这个男人这么好却被灭灯了,会为他感到惋惜?一个女孩很“作”了,会挨多少观众的骂?这个男人明明配不上她,她怎么愿意牵手呢?对普通人的关注、对普通人婚恋态度的讨论,才是有实际指导意义的,也是这个节目的价值。《非诚勿扰》作为中国年轻人的群像,他们的婚恋观念,他们的生活方式,每一个千差万别的故事,让人们关注到一个整体的社会群体,和每一个不同个体的人的命运。
《芭莎男士》:有人早恋早婚,有人孤独终老,不同的人生选择有各自的辛苦,但是没有人会拒绝幸福。同一时代人们的爱情观和价值观会相同吗?究竟什么是幸福的婚恋?
孟非:我不认为时代不同,价值观也会不同。而是在不同时代,社会大体存在有这种价值倾向。我认为婚恋的观念,差异性最多的不来自代际,而是来自不同的家庭,受教育的程度和本身所处的经济地位。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人们说十年为一代,我根本观察不出来——90后和00后有什么显著的代际特征?而对于幸福的婚恋,我认为是两个人的相处非常舒适和愉快,在这种关系中共同得到滋养和成长。
《芭莎男士》:经常有人说“患难见真情”,真正的爱情一定要共同经历磨难吗?
孟非:不一定要这样。对于普通人来说,在一起哪有那么多磨难?除了在我们的文艺作品中,革命战争年代有患难夫妻,一块儿逃荒经历大饥荒,而现在这种可能性不大。我认为两个人一定要有共同的生活经历,这一点非常重要。或者是一起上大学,要不一起北漂,要不一起打工,一起出国……两个人有共同的生活,这太重要了。如果只是在酒吧认识的喝大了一起找乐,那只是短暂的刺激而已,如果没有共同的生活经历,很难想象两人能够形成一个特别稳固的关系,或者说在新鲜和冲动离去之后,还有多少牢固的长远的因素存在?其实应该说,共同的经历太重要了。
《芭莎男士》:每个人是不是只有在心智成熟之后,才能形成对于真爱的认知?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对于爱的认知是否有差异?
孟非:每个人对真爱的理解不一样,我们很难有一个客观的普世的标准。有的女人,男人给她买一个名牌包,她觉得——别人给我买的是A货,他给我买的是正品,这就是真爱!(笑)有没有这种认知的人?一定有。还有更多的人,需要双方灵魂交流沟通到什么程度,才认为获得了真爱。这很难有一个客观的标准。你说的对,我们对真爱的评价,建立在两个人都有相对成熟的心智之后,才好来评价。而很多时候,真爱这个词更像是一个流行语,其实谈它的人并不理解。
《芭莎男士》:那么是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遇到真爱?
孟非:都有可能遇到。如果你在意的话,一定可以遇到。
《芭莎男士》:恋爱也需要学习吧?
孟非:每个人都需要学习,但不是学习恋爱,要学习的是生活、是爱别人,这是一个能力。每一个人都需要让自己具备这种能力。
《芭莎男士》:好的爱情时机如何把握?人可以把控爱情吗,朝着所希望的方向?
孟非:我觉得很多爱情是值得等待的。比如马尔克斯的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的主人公,等待爱情等了半个世纪,是文学史上多么宝贵的一笔!一个人很难把控自己的爱情,也许你的经济环境,你的工作发展,都可以通过你自己的努力来控制,但爱情很难说。因为两个人的恋爱,任何一个人都做不了主。只要是牵涉到人际关系,两个人的事情,必然是两个人共同来决定爱情的命运、发展和结局。
《芭莎男士》:你说如果要谈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这样的爱情是要死人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平淡是真”吗?
孟非:我是对年轻人动不动说要谈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这种人云亦云的表达开一个玩笑。经常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一次两次我都忍了,后来我就要问怎么叫“轰轰烈烈”?生活的本质是平淡的,多么热烈的爱情也不可能永远热烈。一个人的成熟,意味着我们要对漫长而平淡、甚至枯燥的生活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并且乐于接受它。
《芭莎男士》:你说婚姻往往是因为合适和习惯,而不只是因为爱情。那么你认为爱情和婚姻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有情人不一定能终成眷属,但是婚姻必须以相爱为前提吧?
孟非:爱情和婚姻,有时可以是互为一个阶段,有时是两件事情。我不认为爱情必然导致婚姻,有情人不一定要终成眷属。如果两个人天天享受爱情,双方都认可,不一定要有婚姻的形式,有什么不可以呢?你能说爱情不道德吗?相爱的两个人,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好的。但是,没有爱情的婚姻就是不道德的。
《芭莎男士》:你为单身大学生提供“恋爱秘籍”是“把自己的条件搞好”,你也告诫自己的女儿“不要为了恋爱去恋爱”,为什么这么说?
孟非:有很多大学生,包括像我女儿,离开父母和自己熟悉的城市独立生活,无聊的时候看到别人都有男朋友,就会想那我也找一个吧?这就像每个人都有这个牌子的包,那我也买一个一样。这不是因为我需要,而是因为大家都有。所以年轻人想的是应该谈个恋爱,而不是真正的爱情到了。这种随大流的态度是不对的。
《芭莎男士》:你说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轻易放弃了不该放弃的,固执的坚持了不该坚持的,但是对于当事人来说,这是很难把握的。那么你会给他们提供什么样的建议?
孟非: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很多幼稚甚至愚蠢的心灵鸡汤,比如坚持就是胜利——谁跟你说的?如果选择了错误的方向,你终于走到了又有什么意义呢?目标选错了,坚持一定是南辕北辙。即使目标正确,还需要用正确的方式去到达。成熟的客观标准有的来自自己,有的来自参照系。你得听听别人的意见,不能认定一个目标就为之终身奋斗。比如你生在中国,目标是当一个美国总统,而美国宪法规定必须生在美国才能当总统,那你的坚持不就是傻吗?我其实给不了任何人建议,生活是那么具体,个体千差万别,你能给别人的生活什么建议?我特别讨厌人生导师这样的角色。
《芭莎男士》:从你的观察,在物质欲望旺盛的社会环境中,年轻一代的爱情和欲望的关系是什么?
孟非:欲望有很多种,生理的、心理的、物质的等等。我认为爱情产生的基础是由荷尔蒙决定的。如果你跟一个人只在心灵沟通,我们谈艺术谈文学谈哲学,我们谈米兰·昆德拉,谈达芬奇,谈贝多芬,而你不想跟他有亲密关系,那是扯淡!恋爱的产生一定是来自于荷尔蒙,有生理元素,但婚姻不一定。还有一种心理欲望,是想要改变生存状态,获得更好的生活,这也是一种欲望。我觉得在这种欲望驱使下去谈恋爱是不道德的,去找个男人或去找个女人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这是最应该被鄙视的爱情观。如果你不通过这种方式找个人,就吃不饱饭就活不下去了,好像旧社会逃难的人必须卖儿卖女了,那是另说。而现在基本上没有这种可能。过更好的生活是一种物质欲望,也是每个人的愿望,但是获取路径不一样,婚姻能带给我们的是两个人共同的生活,互相扶持的生活。结婚是我们的生活中特别重要的一个选项。遇到一个相爱的人。我跟他结婚了,我的生活更好了,这是一个结果。
《芭莎男士》:一段让人满意的感情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孟非:相互感到愉悦、舒适,彼此滋养并且成长。
策划、编辑/于蕾
摄影、修图/贾树森
服装助理/郝清琛
文/郭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