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el Shabazz镜头下,80年代的纽约生活
如今的纽约是一个国际化的繁华大都市,包罗万象,满足了人们所有的梦想和欲望,但是你能想象到上个世纪80年代的纽约是什么样子的吗?那时的纽约躁动而危险,女人出门要带防狼器,连男人下了出租车都会要求司机先别走,要等他们走完从车到家门那5米。当时的纽约到处充斥着毒品、妓女和暴力,许多纽约摄影师记录着七八十年代纽约的冷漠和黑暗,但也有少数摄影师却用镜头向人们展现了当时这座冰冷之城中被人忽略的少许温暖。
让人念念不忘的80年代的纽约
上世纪70年代,纽约工业衰退,经济萎靡不振,市政府一度向法院提出破产申请,许多公共设施的运转都受到影响,大量中产阶级白人家庭逃离市中心。到80年代,纽约市的人口下降到700万,比十年前少了整整100万人。
当时的曼哈顿街头到处是半公开的毒品交易,不同的街区分属不同贩毒团伙控制,就连唐人街都落入了黑帮之手。性交易也十分猖獗,时代广场开满了妓院和脱衣舞剧院。枪战、谋杀、偷窃等重大案件也层出不穷,人们大白天上街都得提心吊胆。这个恐怖城市的恐怖中心,是地铁。那时很多犯罪案件都在地铁列车和地铁站里发生,平均每个星期发生250起案件,使纽约市地铁成为世界上最危险的大众运输系统。
从80年代中期开始,几任纽约市长实行铁腕治理。民间也有人发起成立了一个叫做“守护天使”(Guardian Angels)的志愿者组织,自发成立巡逻队在街头巡逻。到90年代中期,治安全面好转。今天的曼哈顿已经是全美国最安全的城区之一,犯罪率只有80年代的三分之一,许多街区已经连续很多年犯罪率为0。
摄影师Jamel Shabazz
在Jamel Shabazz个人网站上看到奥巴马的头像你一点也不会感到意外,因为Jamel Shabazz是一位纽约布鲁克林土生土长的黑人摄影师。Jamel Shabazz出生于1960年,算是一名60后,他15岁的时候拿起一台Canon AE-1相机开始拍摄自己周围的世界,由此一发而不可收拾,在接下来的30多年里,始终将“城市生活”作为自己拍摄的对象。James Van Der Zee、Gordon Parks、Robert Capa、Chester Higgins和Eli Reed对他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他作为摄影师的生涯并非一帆风顺,他很多时候要为胶卷和冲洗费付出很大的努力,好在他的朋友们对于他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在早期朋友们经常凑钱为支付买胶卷和冲洗胶卷的费用。他还在朋友的帮助下,先后出版了两本作品集《留在身后的日子》(Back In The Days ,powerHouse Books, 2001)和《爆发前的时光》A TimeBefore Crack (powerHouse Books, 2005),他即将出版自己从影30多年的作品集《我生活的每一秒》(Seconds of My Life ,powerHouse Books, TBA)。目前,他正在为自己的第四本作品集《90后》做准备。
Jamel Shabazz是一名黑人,加上他出生并工作在纽约市的布鲁克林区,因此他的镜头下关注的对象也是黑人和拉丁裔等其他少数裔美国人。与他一起成长起来的小伙伴已经有所成就,比如嘻哈文化的元老Fab 5 Freddy和KRS-One。由于他长期从事青年摄影工作的原因,他对于黑人青年给予很大的关注,在我们看到的作品中,他以一个黑人摄影师的身份,完全融入到了自己所拍摄的当地黑人年轻人的世界之中。 80年代是纽约最为动荡的一段时期,许多摄影师更倾向用镜头去记录这座城市最为黑暗和不安的情感表现,然而有时候照片的神奇之处在于它是由摄影师的情感操控,Jamel Shabazz通过纪录在纽约生活的黑人年轻们却向我们呈现了在动荡社会的背景下并不那么可怕甚至会洒上了淡淡阳光味道的老照片,照片中的这些黑人年轻人在纽约却是简单和快乐的。
摄影师JamelShabazz 镜头下的80年代黑人年轻人的纽约生活
1980年,一名布鲁克林区的男孩跟小伙伴们在玩床垫后滚翻。
1980年,一名戴着金色夸张首饰的男孩在街边摆出滑稽的造型。
1980年,一名男孩拿了一部老式手提音响在放音乐。
1980年,在画满涂鸦的纽约地铁里的年轻人。
1981年,Lawrence and Tee在布鲁克林区骑摩托车。
1981年,一名街头男孩。
1982年,下东区的黑人们(下东区:纽约市曼哈顿区沿东河南端一带,犹太移民聚居地)
1982年,一名年轻人站在里根主义黑人宗族灭绝海报旁表示不满。
1982年,下东区的几名街头男孩。
1983年,一名摄影师的肖像。
1983年,纽约地铁里提着音响的年轻人。
1984年,一对在布鲁克林的父子。
1985年,布鲁克林区的街头年轻人。
1986年,一名纽约街头男孩。
1988年街头的男女
1988年,一名下东区的休班警察坐在汽车上拍的照片。
1988年,在纽约展望公园一对情侣相拥在一起。
1988年,在拥挤的地铁站里,几名笑容洋溢的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