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天开始像专业人士一样走进博物馆。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International Museum Day),我们邀请到了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的现任馆长田霏宇(PhilipTinari),和他聊了聊当代博物馆讲故事的方法。同时,他也为Esquire的读者提供了十条如何参观博物馆的专业指南。

E:Esquire

T:UCCA馆长田霏宇(PhilipTinari)

E:担任尤伦斯馆长的5年里,什么样的展览是你比较满意的?

T:去年我们做的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的展览还算是比较成功的。最开始,我是从学术的角度去体现这个艺术家的作品的。但最后可能它更吸引观众的是其他的内容。比如它有很多的音乐,一些装置,比较吸引小孩子。因为这些呈现,所以最后才得到比较好的反馈,比较高的观众数量。这种结合是非常完美的,学术上达到了效果,观众也喜欢。我始终认为这种展览可以尽量多做,而不要为了讨好观众,做一些不是那么有意义的,你自己以为他们会喜欢的东西。

我们不认为要为了创纪录而吸引人,这里和外面的商业环境里提供的体验是不一样的。一个好的展览,应该对任何一种观众都会产生某种影响,可能是比较深刻的,也可能是比较肤浅的。但不管怎么说,这都会跟他逛个商场,在公园散步是有不同的。

E:提供的体验其实就是提供了一种展馆讲故事的方法,和过去相比,现在的博物馆讲故事的方法有什么变化?

T:现在,越来越多博物馆变得更像是媒体组织。我们必须想出新的和令人兴奋的方式来传达我们所做的每一个展览的重要性。以尤伦斯即将要开始的劳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展为例,我们专门成立了室内设计的团队,就希望去创造一个讲述劳森伯格故事与作品的新方式。我们借助了文本,视频,照片等,并且在前期就通过社交媒体的渠道去和公众分享它们。观众在前期获得的体验也会延伸到展览现场,并且我们也会鼓励观众用他们的智能手机扫二维码,发现更多信息。

E:你们期待怎样的观众?

T:我们最近也在做很多对于观众的分析。但其实,我们不期待的是会破坏作品的观众,其他没有限制。博物馆、美术馆的目标是公众性,应该是有不同年龄层,收入层次的人才会有意思。比如说在纽约的一个交响乐团,有的听众非常了解交响乐团,有的只是觉得好听而已。这都很正常,观众的层次应该是多元化的。

我们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当代艺术,或者说体验当代艺术。通过这些体验,了解自己在社会中,在世界中的处境。这就是出发点。所以更重要就是要花精力去培养观众,去让艺术感动更多的人。

E:为什么要培养观众呢,观众觉得好听足够吗?

T:我们不会把东西塞给人家,目的不是在培养观众的结果,而是在我们可以把它最好地呈现出来,尽力达到最好的效果。博物馆,美术馆的存在不是要灌输某个理念,这不是政治上的工具。而是在对作品负责任的情况下,提供更多了解的渠道。比如说,开设一些针对儿童的创意课程。这些课程和我们做的展览会有一些非常微妙的,或者是间接的联系。但最终的愿望是希望培养孩子对创意本身的兴趣与倾向。美国的沃克艺术中心(The Walker ArtCenter)一直在做对周围的学校,社区的培养。现在,越来越多博物馆的工作重心就是如何把不同的人群都吸引过来。

再比如,香港现在在建M+,这是一个新的博物馆,它的修建就是按照我们这个时代的考虑来完成的。它在政治、文化上都有许多值得我们去参考的地方。因为博物馆承载的工作就是如何让作品能和几万,几十万人的生活与经历产生关系。

田霏宇给Esquire读者的博物馆专业参观指南

没必要在一次参观中看完所有展品

我认为关于博物馆人们通常都会有一个完全错误的想法,那就是必须在一次参观中看完所有的东西。我读高中时,一位好友的母亲在费城一家小博物馆里做策展人,她告诉我一个非常宝贵的信息:大多数人吸收到的知识和信息几乎都是在进馆的第一个小时里获得的。

聚焦一小兴趣所在可以记忆更久

带着那位女士的建议,我尽量将自己的参观保持在一个更有限,更集中的范围里:比如今天在大英博物馆我只会看沃德斯登遗赠(Waddesdon Bequest),这是一组有关18世纪罗斯柴尔德家族中一个分支的珍品;到了下个月我可能只会去看中国水彩画的作品。用这样的方式我才有可能真正学到新的东西,并且可以将它记忆很长一段时间。

做一点儿功课,比如提前下一个APP

我会尝试尽可能预先多了解一些,比如读一篇有关的文章,或者在线看一个讲座。现在,通过一些博物馆的APP是可以在实地参观之前就“看到”大部分展览的。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它意味着当你真正处在展馆这个物理空间时,可以全身心投入,以身体感知艺术品。

靠得更近一些吧

博物馆有别于书、APP、电影的真正原因是,只有它能提供其他形式无法取代一种体验——你拥有了可以与实物相处的时间。当我置身其中时常常感到自己非常幸运,我喜欢靠的更近一些。当我看画时,就试图找出他们是如何画的,画笔的痕迹是怎样的。我也喜欢阅读花瓶和杯子底部的印章。而当看雕塑时,我总是会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去看,而不仅仅是只从正面。

使用语音导览并不傻气

博物馆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去展示其中的作品。这也许听上去轻描淡写,但如果你肯停下来,就会发现自己能够从墙上的文本和标签中获得不少信息。如果你希望了解地更多,那么就不要不好意思使用语音导览。人们过去认为这样做会使他们看起来很傻,但现在很多语音导览服务甚至是允许通过你自己的手机获得而使用的。

也许可以记笔记

我喜欢使用Evernote,因为它可以在记录想法的同时拍摄照片。我记录的不仅是展览对我自己工作的启发,还有一些想法是关于历史、关于个人生活的。这样随机、随性的思考与记录,能让我在不同的工作中建立新的连接。

细节其实很有趣

将你的一部分精力放在展览的细节上吧,因为实际上,博物馆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环境、照明、提供的参观路线,以及展览的图像设计(logo等)这些都值得关注。

猜一下这些作品的未来吧

每个展览都有其缘由,带一点儿批判性的眼光去思考,也许就有可能理解博物馆想传达什么,以及为什么要传达。不仅要看内容,也要去看赞助商的标志。了解这些作品是从哪里借到的,猜一猜它们未来会走多远,以及这会有多少成本。也许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停下来喝一杯咖啡

除此之外,没有比这更好的方式可以让你回味自己究竟看了些什么了,尤其是当你与朋友同行时。

最后一站应该是纪念品店

在博物馆商店购物是一种可以支持公共文化的途径。如果它们在销售明信片,你也可以看看自己参观时已经看到了多少。